你的位置:恒达娱乐 > 业务范围 >

看到41岁贾玲和39岁杨天真后,才发现割胃瘦和运动瘦差距一目了然

发布日期:2024-08-26 03:35    点击次数:63

瘦,就赢了?

屏幕上,女明星穿着XS码的礼服,光彩照人。评论区却炸了锅:

“又瘦了!这腰,绝了!”

“胖的时候一言难尽,现在是人间富贵花!”

“瘦才是王道啊!我要是她也这么瘦,做梦都能笑醒。”

……

满屏的“瘦”字,仿佛一把把尺子,丈量着身材,也丈量着价值。在“白幼瘦”审美霸凌的当下,胖,似乎成了一种“原罪”。为了迎合这种畸形的审美,有人拼尽全力,挥洒汗水;有人却选择走上充满风险的捷径。

2023年,一向活跃在荧幕前的喜剧演员贾玲,突然“消失”了。社交媒体上,粉丝们纷纷留言,猜测这位“开心果”的去向。有人甚至搬出各种阴谋论,一时间,谣言四起。

然而,时间给了所有人答案。2024年,贾玲带着她的全新力作《热辣滚烫》重回大众视野。这一次,她不再是那个憨态可掬的“胖姑娘”,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干练的服装,眼神坚定,步伐轻盈。

《热辣滚烫》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蜕变的故事。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,贾玲选择了挑战自我,用近一年的时间,记录下自己减肥的全过程。这部电影,与其说是虚构的故事,不如说是贾玲真实的“逆袭”之路。

影片一开始,贾玲依然是那个爱笑的“微胖界”代表。她也会调侃自己的身材,调侃自己选择了最“硬核”的拍电影方式。然而,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,镜头前的贾玲笑容逐渐减少,取而代之的是汗水和咬牙坚持。

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,贾玲专门请来专业的团队,制定了科学的训练计划。出人意料的是,教练并没有急于求成,反而让她先增肥。看着自己日渐圆润的身材,贾玲内心也曾动摇过。但她明白,只有经历过至暗时刻,才能迎来真正的光明。

为了记录下这段特殊的经历,贾玲将自己增肥、训练的点点滴滴都拍了下来。这些素材,既是电影的一部分,也是对她自己的鞭策。

“如果我瘦不下来,这些视频就只能我自己在家偷偷看,那也太社死了!”贾玲曾这样半开玩笑地说。

然而,玩笑背后,是她破釜沉舟的决心。她深知,如果半途而废,这些视频只会成为她“躺平”的借口。

训练的过程是枯燥而痛苦的。贾玲也曾想过放弃,甚至跑去和教练“谈判”,幻想着像某些“天选之子”一样,躺着就能瘦。

“教练,你看我每天吃吃炸鸡薯条,能不能也瘦下来?”

当然,教练并没有给她“开后门”。他知道,想要改变,唯有脚踏实地。

就这样,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,贾玲成功瘦身,完成了从“谐星”到“演员”的蜕变。《热辣滚烫》上映后,好评如潮。人们惊讶于贾玲的毅力,更被她传递出的积极能量所感染。

“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”,这句老生常谈,在贾玲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。

然而,在追求“瘦”这条路上,有人选择挥洒汗水,就有人选择铤而走险。与贾玲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另一位话题人物——杨天真。

杨天真,一位在娱乐圈以“狠人”著称的经纪人。她雷厉风行,敢说敢做,却唯独对自己的身材不甚满意。为了快速瘦身,她选择了一条饱受争议的道路——切胃手术。

消息一出,舆论哗然。许多人无法理解,为了追求所谓的“美”,竟然要切除自己身体的一部分?难道健康不是比身材更重要吗?

“切胃”这个词,听起来就让人触目惊心。众所周知,人体大部分器官损伤后,都难以再生。切除部分胃,意味着消化系统将永久性改变,生活习惯也要随之调整。这种代价,不可谓不大。

面对质疑,杨天真也曾回应过自己的选择。她认为,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,而切胃手术,是她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。

然而,这样的解释,并不能平息所有争议。反对者指出,减肥的方法有很多种,为什么要选择这种风险极高、且不可逆的方式?难道仅仅是为了迎合大众审美,就要牺牲自己的健康?

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,这句古训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。在医疗美容盛行的当下,人们似乎越来越不把“身体”当回事。纹眉、美甲、微整形……仿佛只要不满意,就可以随意“改造”。

然而,切除器官,与这些“微调”有着本质区别。它不仅会带来肉体上的痛苦,更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阴影。

更何况,切胃手术也并非一劳永逸。术后依然需要严格控制饮食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否则依然可能反弹。

果不其然,一段时间后,有网友发现,杨天真似乎又胖了回来。曾经“立竿见影”的效果,如今荡然无存。而她为此付出的代价,却再也无法挽回。

杨天真的经历,无疑给那些盲目追求“瘦”的人敲响了警钟。减肥,是为了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美好的生活,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,更不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。

回看贾玲和杨天真的选择,我们不难发现,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,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。

贾玲选择用汗水和毅力,一步步实现蜕变。她用行动证明,真正的美,源于内心的自信和对梦想的坚持。而杨天真则选择了快速、直接的方式,试图走捷径,最终却得不偿失。

诚然,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,但这种权利,不应该建立在损害健康的基础上。过度追求“白幼瘦”,不仅是一种病态的审美,更是一种社会问题。

它让无数人陷入身材焦虑的怪圈,为了迎合所谓的“标准”,不惜一切代价,最终却迷失了自我。

我们需要反思,是什么让我们对“瘦”如此执着?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?是社交媒体上的“完美人设”?还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?

与其追求千篇一律的“白幼瘦”,不如尝试接纳多元化的美。胖有胖的可爱,瘦有瘦的自信,健康、快乐才是最重要的。

与其焦虑身材,不如专注于提升自我。腹有诗书气自华,当你拥有有趣的灵魂和强大的内心,外在的“缺陷”也会变成闪光点。

毕竟,人生不是一场选美比赛,我们不必为了取悦任何人而活。

希望每个人都能正视自我,找到属于自己的美,活出自信、健康的人生。

发布于:山东省